文献收藏数量的概念。同一种书、刊以及其他出版物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以外的称为复本。复本的产生,原因是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为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常收藏多册(件)同一版次及版式的同种文献,其中的1册(件)被称为正本或保存本,主要用于收藏,其余的都称复本,主要用于阅览和借阅。图书馆一般只对部分文献配备一定数量的复本。各图书馆需根据不同的职能和读者情况分别决定某类或某种文献的复本量。同类(学科)文献的品种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复本的欠缺。
在文献学和图书馆学中,影响文献复本量的因素包括:
① 读者因素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同一种文献需求的某一读者群的人数越多,对复本量的需要也就越大。
②图书馆规模因素
图书馆规模大,读者服务地点或场所越分散,对文献复本量的要求也就越多。
③文献保管和借阅制度因素
图书馆如规定某些文献留有保存本,那么就要另配复本参加流通,以保证读者的需要。图书馆的借阅方式、借阅期限等也是影响复本量的重要因素。
④文献复制能力因素
图书馆具有较强的文献复制能力,复制简便,文献的复本量就可减少。
图书馆和文献室确定文献复本量主要有两种:
① 经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文献的利用率和拒借率等来确定文献复本量。经验模式有一维型和多维型。一维型是仅从学科或依其他某一标准来区分不同藏书的复本量。多维型则从多方面多角度(如科学、文献类型、文种等)考虑文献复本量,更符合实际 。
②数学方法
即运用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方法,确定影响馆藏文献复本量的变量,通过数学计算,得出最佳复本量。苏联图书馆学家Ю.Ж.斯托利亚罗夫和Е.П.阿列菲耶娃在《图书馆藏书》中提出了一个确定图书复本量的数学公式:
L(复本量)=A(某种书的读者数)×t(单个读者利用该书的平均日数)/T(根据预测确定的图书有效利用日数)
中国图书馆学者也提出了多种数学公式。但数学方法一般比较复杂,应用尚不普遍。
复本率
通常被理解为文献册(件)数与种数之比,即:复本率=馆藏册(件)数/馆藏种数。文献复本率的高低视文献的各种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大学图书馆中的教学参考书,公共图书馆中的通俗读物的复本率较高;供研究用的文献以及外文文献的复本率则较低,甚至不存复本。
很多人将复本与副本混为一谈,其实前者是一个文献学概念,而后者则是电子游戏的产物。“副本”的概念最初是暴雪2001年公布《魔兽世界》时提出的。而真正的实现却是在著名网游《无尽的任务》(EQ)中。“副本”的含义包括“团队协作”、“独立性”及“冒险”。副本,俗称“私房”,参与游戏者可以在副本这个独有的私人地下城中进行体验、探索、冒险或完成任务,也可以邀请其他人加入你的副本区域。这样可以解决许多MMORPG都会遇上的诸如蹲点、盗猎、垄断Boss装备等问题。
至于复印本,这个不用多说了吧。曾经遇到过搞不清复本和复印本的买家纠缠不休,索性干脆取消订单了事的尴尬事。说来好笑,对方之所以这么样,是因为对方本就是专干复印本的……
我自己是学文献出身的,做了20多年编辑,不算是正儿八经的书商。很多卖书的朋友都自称书商,其实在中国出版历史上,真正的书商往往不仅是成功的生意人,更是在版本学、校勘学方面颇有建树的一代大家。明万历、崇祯之际的大书商——汲古阁主人毛晋,本人就是对宋版有深入研究的版本学家。清代以至民国,很多书商也是后世公认的这一领域的学者。只可惜1949年之后,整个旧书行业随着公私合营消失,很多对图书版本、校勘方面颇有心得的老书商就此回家,断了代。虽然80年代以来,旧书市场恢复了,但多半还停留在哪儿有低价书就去,谁要就卖,至于那些书中有哪些好书、为啥是好书,充其量知道个皮毛。如果只知道低买高卖不知道书价为何而低、为何而高,生意再大,不过是书贩子而已,不上“道”,与早年间能够在一堆烂书中发现珠玑的书商们真不可同日而语,更无法比肩那些在版本学方面堪称大家的书商。拉拉杂杂说起来,其实不过是希望那些真想做好旧书生意的朋友,多读一点点经手的图书,它的作者是谁?写了什么内容?谁出的?第几版?不同版次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了解你卖的商品,这才是做好生意的基础。
文:晴耕雨读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