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河南省方城县位于八百里伏牛山的东麓,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比较有名的山峰有七峰山、黄石山、大乘山、德云山等,近年来这些地方都相继被开发成了景区和景点,旅游文化正一步步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游览景点,其实方城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大家知道,方城西北部以山区为主,由于这些地方比较偏僻,以前交通又不好,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被掩藏在山间沟壑之中,多年来不被人们所知。

如四里店镇西南12公里处的“秦家庄村”就是一处未被大众所知的风景绝地。

“秦家庄村”村名取自秦姓,因当地居住姓秦的人较多,故以秦字为村名,据秦氏族谱上记载,秦家庄秦姓源自周朝姬姓(或嬴姓),明朝崇祯年间,生活在湖北省的秦姓人因躲避战乱经常流动,后迁移至方城县拐河镇。随着家族的壮大,有个叫秦韩的族人发现秦家庄这个地方风水很好,就带领家人从拐河镇迁到四里店镇的秦家庄村,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今有380多年的历史了。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秦家庄村南北长3公里,方圆7平方公里,村北入口处,屹立着两座状如虎头的山峰,西峰古称公虎头,东峰为母虎头。发源于道教名山鲤鱼垛和地标性山峰荞麦山的两道大河在此交汇后,从两虎头山中间南下,形成了一道宽阔的谷地,村中的一条公路,贯通南北,为古代时河南南阳直达鲁山、宝丰的捷径快道。

东西两座虎头山隔河相望,形成两虎饮水之势,西虎头山蜿蜒起伏,向西一直延伸至南召县境内;东虎头山呈南北走向,长5公里,宽3公里,北落尾处叫小虎头,坐落着村庄“小虎头崖”,南落尾处称大虎头,有村庄“大虎头崖”,秦家庄村地形奇绝,素有“一河一谷,两山三虎”之说。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坐落在河西岸山坡下的秦家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300多年前,秦家人正是看中了这个好地方,才拖家带口迁到此地安居乐业,发展至今。

秦家庄村境内有很多奇景和古迹,主要分布在东虎头山上,比较出名的有神仙洞、醉仙石、石鼓、石鳖、天书岩画、黑龙沟、黑龙洞、龙盆、龙口等,并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些景点的神话和民间故事。

神仙洞

神仙洞位于东虎头山北头的山脚下,小虎头崖村庄南面的200米处,洞深2米,洞口上方有石篷相遮。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据传说在明朝时,有一年秋天,有个要饭的老汉路过此地,正好赶上山洪暴发,由于过不去河,天又下着大雨,要饭老汉就跑到离河边不远的山脚下石洞里避雨。

可是秋雨绵绵,一连下了二十多天,要饭老汉就在石洞里住了下来,小虎崖庄上的村民十分可怜这个要饭的老汉,各家各户的村民冒着大雨,轮流给这个要饭的送饭吃。

后来雨下的小了,等村民再去给老汉送饭时,发现要饭老汉已经离开了石洞不知所踪,人们在他居住的石洞里捡到了很多碎银和铜钱,村民们备感惊奇,认为要饭老汉乃神仙所化,他为了感谢善良村民们的救济之恩故而留下钱财相赠,于是村民们就把这些财物分给了各家各户,为了纪念这个要饭老汉,大家就把村南面的石洞取名叫“神仙洞”。

石鼓

从神仙洞登山往上,在南面不远的半山腰处,有一片裸露的岩石,被掩映在浓密的林木之间,这个地方就是传说中的“石鼓”。

其实,石鼓非鼓,而是一个表面平坦,方圆十丈有余的大石板,但奇怪的是,在石板中间颜色发红的地方,如果用石头或锤子敲击,会听到从石头里面发出“咚咚”的声音。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至于谁先发现的石鼓,现在已无法考究,有趣的是当地人们若上山砍柴干活时,一般都会来到这个地方,用石块敲敲“石鼓”,听听里面发出的声音,既感到奇怪,又增加了乐趣。

石鼓的形成肯定是有原因的,因为“是鼓而中空”,被敲击时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或许很久以前由于地壳变化,导致此地岩石下面有洞穴等原因,才构成了所谓的“石鼓”。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但寻觅四周,并未发现洞源口及岩石裂缝。“石鼓”是东虎头山上的一道奇观,神奇而诡秘,它静静地躺在山腰的树林之中,或许上千年,或许已经上万年了,亟待着专业人士来破解它的成因。

石篷

从有“石鼓”的地方继续向南走,没多远,一块岩石凸起前倾,形成一个巨大的石篷,下面宽敞平坦,有两间房子那么大,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好地方。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根据当地人的流传,在民国初年时,起义军“白朗”的部队遭到政府军的围追堵截,后来躲在了东虎头山上,曾在“石篷”下面生火做饭,并在此山留下了很多关于“白朗”的故事传说。

石篷是东虎头山上的风景之一,不但能遮风挡雨,还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炎热的夏天,如果坐在石篷下面,欣赏着山上的美丽风景,享受着自然空调带来的凉爽,会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醉仙石

如果你从秦家庄村路过,会远远地看见河东岸的山半腰石壁上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怪石,它上阔下窄,似柱非柱,依壁而立,欲倒不倒,奇险壮观,这就是秦家庄著名的景点“醉仙石”。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当地人又称“醉仙石”为“摞摞石”,它由三块巨石垒叠而成,上下高约20米,顶部有一丈方圆那么大,手脚并用可攀爬到顶,站在上面向四周观望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醉仙石”的名字由来很有意思,相传与喝酒有关。在醉仙石基部,靠山坡那一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小石台,据说古时候的山上山下都住有人家,闲暇时,人们都会到醉仙石下面的小石台上聚一聚,并会备些酒菜边吃边喝,拉拉家常聊聊天啥的,但奇怪的是,不管喝多少酒,哪怕酒量再大平常从来没喝醉过,但只要在这里喝酒,每喝必醉,人们感到很奇怪,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听说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很多人就故意拿着酒到醉仙石下面喝,来试试这个传闻到底灵不灵,可是来喝酒的人不管喝多少,还真是会醉。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人们就纳闷了,但也想不出是啥原因,后来有人说这个石头是个灵石,上面住有神仙,说的人多了,大家也都信了,以前人们把这个巨石叫作“摞摞石”,后来就改称为“醉仙石”,以表示对这个石头的敬畏之心。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至于是否真的那样灵验,笔者也没有拿着酒来试过,既然是来自当地人的传说,肯定有它的理由和历史渊源,我们也不必深究。但“醉仙石”是地质造山运动的结果,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个毋庸置疑。

虎头、虎鞍和虎腚

虎头、虎鞍和虎腚是秦家庄村东虎头山上的一处特殊地貌,位于“醉仙石”南面往上接近山顶的地方。

从远处观望,整个地形以岩石为主,呈东西走向,好像一只仰天长啸的卧虎,虎头处堆石成岸,面朝大河,险峻挺拔。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从虎头往上走,没多远出现两块凸起的巨石,中间相隔有八丈余,远看像驼峰,更像马鞍,故被当地人称为“虎鞍石”。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虎腚”接近山顶,是一个参差不齐,体积更加硕大的岩石,又被当地人称为“虎屁股”,巧妙的是在虎屁股的间有一石洞,俗称“虎肛”。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三个景点相连,惟妙惟肖,酷似虎相,真是虎头山上藏虎,虎中有虎,景中一绝,故此,当地人也有“两山四虎”之说,不过大众还是认可“两山三虎”之说的比较多。

老鳖石

在河南南阳及周边地区,人们若表达对别人的不满时、或长辈对晚辈表示亲密的责怪时,往往会骂一句“看你那鳖形!”或骂一句“你那鳖样!”一句方言,道出了老鳖是个外表丑陋很不令人喜欢的动物,所以人们会用“鳖”字来骂人。这句骂人的方言就出自南阳北部秦家庄村的东虎头山上。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在东虎头山上有一道被称为石鳖洼的山沟,位于“虎鞍石”的北面,洼中有两个天然生成的像“鳖”一样的大石头,当地人称上面的为“公石鳖”,下面的为“母石鳖”,两个石鳖一上一下紧紧相连,外形逼真传神,令人称奇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据说古时秦家庄这个地方是个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到虎头山上看“石鳖”的人也很多,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用“鳖形、鳖样儿”来骂人的话,并逐渐播散开来,成为南阳一带骂人的方言。由于时代变迁,改辙易途,现在这个地方没有以前那样繁华,况且老鳖石藏在山上的树林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胜古迹的存在。

十二连窑与天书岩画

天书岩画,又称凹穴石画,是“文字”未发明之前,古人类用石器在岩石上刻下的圆形、方形、沟槽形、具象形等形态各异的石穴图案,这种图案记录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祭祀活动,以及对天文星象和生殖崇拜等内容,是远古人类生存状况和思想意识的体现。

2010年,国内考古工作者在方城县清河镇境内的沙庄、张庄村周围山坡的岩石上首次发现了凹穴岩画,接着又在四里店、柳河、袁店、拐河等多个乡镇发现了大量岩画群,这种来自远古时期的神秘石画,被人们称为“天书”,一时之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21年春,笔者在秦家庄村虎头山下游玩时,听当地村民说山上有个“十二连窑”不知是干啥用的,只知道这个东西自古就有,不管年龄有多大的人,都说不清楚它的来历。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经过笔者的多方打听,有位叫“何宝义”的秦家庄村民说:“十二连窑就是岩石上自然形成的12个小圆坑,不但排列整齐,而且形状大小一模一样,好像人工凿出来的一样,至于名字的由来,根据当地人的说法,窑,即灶坑之意,12个灶坑相连,故当地人称为十二连窑。”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据何宝义的介绍,几十年前他在虎头山上干活时,不止在一处见到类似这样的石坑,只不过别的石坑比较杂乱,唯独“十二连窑”这个地方的石坑整齐又好看,那时候经常有小孩们去那丢石子玩,至于“十二连窑”啥时候有的,没有人知道。

“十二连窑”可否就是传说中的天书岩画?

秦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徐贵哲”闻悉这个消息后非常重视,几次和笔者一起到东虎头山上探访寻找“十二连窑”,但由于年代较远,又兼山上林密草盛,最终皆无功而返。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后来,村民“何宝义”凭着对几十年前的记忆,在“石鳖洼”南侧的岭坡上,用铁锨剥开地表的杂草和浮土,一处处地逐排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灌木丛中扒出了被浮土尘封了几十年的“十二连窑”。

由于年代久远,受大自然风雨剥蚀等原因,“十二连窑”图案已经破损,但大致轮廓还十分清晰可见,所谓“十二连窑”就是12个小石坑,每个坑直径约有10厘米,深约4厘米,12个小石坑排列成两行,每行5个相互对齐,两头各一个,整体像个棋盘,又像个两端对称的箭头形。根据对受损程度较小的石坑观察分析,12个小石坑曾经深浅一致,且边缘光滑,形圆大小统一。

参照方城县清河镇和其他乡镇被发现的天书岩画,和秦家庄东虎头山上的“十二连窑”进行对比,基本可以确定,秦家庄虎头山“十二连窑”非自然形成,而是古人类在石头上刻下的“天书岩画”。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根据近几年方城天书岩画的新闻报道和有关资料显示,方城天书岩画大部分出现在县城北面的伏牛山区,四里店镇的军章、达店、神林等多处都已发现过天书岩画群,而秦家庄村是四里店镇西南边陲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境内以山地为主,南面和发现天书岩画群的清河镇、柳河镇毗邻,西面和发现“古猿人遗址”的南召县接壤,所以,秦家庄村位于发现天书岩画群的中心地带,古人类在村中的虎头山上刻有天书岩画,是符合逻辑和规律的事,只不过以前还没有被人们发现而已。

秦家庄东虎头山上的天书岩画,是古人类在此活动或居住留下的痕迹,更是古人类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的佐证,和其它方城天书岩画一样,对研究汉文字的起源和中原远古文化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因水土流失、植被改变等自然原因,虎头山上还有很多天书岩画被埋藏在土和植被之中,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早一天到东虎头山进行探察和发掘,让更多的天书岩画重见天日。

黑龙沟、龙盆、龙洞和龙口

八百里伏牛山层峦叠嶂,流传着很多关于山精兽怪的神话故事。传说上古时候,在秦家庄两边的山上生存着三只大虫(老虎),它们占山为王据守一方,保护着这片土地和河流。

有一年天下大旱,伏牛山中很多地方的河水都干涸了,但虎头山下的河里依然流淌着清清的河水,有一天,一条到处找水喝的“大黑龙”看见了这河里有水,干渴得要命的“大黑龙”喜出望外,正准备跑到河里暴饮一顿,但它发现山的两头都有猛虎把守,于是它绕到东虎头山东面,趁天黑翻过山顶,然后顺着山沟爬到河边偷水喝,后来被三只猛虎发现了,三虎和黑龙大战了一夜,最后“大黑龙”落败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到虎头山下偷喝水了。

从此,人们把“大黑龙”逃跑那个山沟沟叫作黑龙沟,“黑龙沟”自下而上有“龙盆”、黑龙洞”、“龙口”等著名景点,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黑龙沟的具体位置在秦家庄村落对面东虎头山的中部,穿过村庄东面的大河,顺山沟往上爬,没多远就是传说中的“龙盆”,龙盆位于山沟中间的岩石之中,目测深约10米,直径6米,似石臼、像石窖,更酷似水盆,故称“龙盆”。“龙盆”下面盆缘处有个二尺宽光滑的凹槽,这是由于“龙盆”往外溢水而逐渐形成的出水口。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据说“龙盆”长年有水,从来没有干涸过,传说归传说,其实“龙盆”是流水长期冲刷岩形成的结果,和滴水穿石是一个道理,但谁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才形成了这样一个风景,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魔力。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从“龙盆”继续往上爬,没多远的山洞即是“黑龙洞”,拨开洞口纵横交错的树枝,只见洞深有10米左右,里面十分宽敞,据说民国初年“白朗”的起义军为躲避政府军的追杀,就曾在这个洞里住过。解放前,也有当地的百姓在这个山洞里长期居住,现在山洞里面的石壁上,还能看到烧火做饭时被烟熏过的痕迹。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龙口”在龙洞上方接近山顶的地方,所谓龙口,就是一个瀑布口,是悬崖峭壁上留下的一个出水口,可惜现在气候变暖少雨,也只有在雨季山洪暴发时,才能在“黑龙沟”欣赏到那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景观。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黑龙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黑龙传说,让这个地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生命力,同时也证实了古时候的虎头山上一年四季降雨充沛,只有流水不息的现象才导致了“龙盆”地貌的形成。

白狼兵败虎头山

民国初年,河南天灾不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又横征暴敛,天下民不聊生,河南宝丰农民“白朗”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带领百姓揭竿起义,被民间称为“白狼起义”,队伍在短时间内便发展壮大,三年中转战河南、安徽、湖北和陕西多省,给袁世凯的军阀统治以沉痛的打击。

民国2年(1913年),白狼军先后攻占了河南禹县、方城、唐河,和湖北、安徽大部分地区,9月,白朗带领部队从湖北返回宝丰途中,在方城境内遭到了北洋政府军和当地武装的围追堵截,白狼军被迫退至方城北部的七峰山和历山一带,和敌人在山中激战了一天一夜,由于寡不敌众,后来又逃至秦家庄村的东虎头山上躲藏起来

按照起义军首领“白朗”的计划,他本想先带领部队躲进虎头山,然后乘隙突围,再通过秦家庄往北去的古道,很快就能回到老家宝丰。俗话说“狼不上虎山”,也许白狼军根本就不该往虎头山上躲藏,按迷信的说法是犯了行军大忌。这时,从南召县赶来的北洋政府军和方城追过来的政府军东西夹击,把白狼起义军困在东虎头山上。

东虎头山上,双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白狼军死伤过半,起义军首领“白狼”靠着神勇奋力拼杀,最后带着残余部队突出重围,翻山越岭逃回了宝丰,第二年8月,白朗率领部队在鲁山县与政府军作战中重伤身亡,白狼起义从此失败。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当年白狼军突围的地方,就在东虎头山的北头,即现在的“小虎头崖庄”,根据庄上老一辈人的口传,当年白狼军死伤惨重,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白狼军的尸体,由于白狼军是一支为穷苦农民战斗的军队,很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小虎头崖庄上的村民不忍心看着那些死去的义军战士暴尸荒野,把山上的尸体就地掩埋,由于山下村口突围的地方尸体较多,村民们一齐动手,有背的、有抬的、有用牛车拉的,用了一大天时间,大家把义军战士的尸体一具具地运到庄西头河边一个大坑里,然后集中掩埋。

现在小虎头崖庄后300多米处的山脚下还留有一座“白狼坟”,据说是山上最大的一座“白狼坟”,里面埋有10多个白狼军战士的尸体;村西头靠河边埋白狼军尸体那个地方叫“白布坑”,至于为啥叫“白布坑”而不叫“白狼坑”,由于年代久远,坑早被河道泥沙淤平,已无从查起,但“白布坑”事实存在,它就在今天“小虎头崖”村庄的西头,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在风景秀丽的东虎头山上,中国最后一支农民起义军部队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场惨烈悲壮的战斗故事。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秦家庄踞虎盘龙,地古山奇,这里的山水之间,都充满了神奇故事和神秘的历史,古之今来,人杰地灵让人神往。近几年,勤劳淳朴的秦家庄人在当地政府和秦家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走进秦家庄村,只见河水清澈荡漾,两岸青山耸立如诗如画;村内楼房林立,公路笔直宽敞,两旁花草似锦,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幸福,下一步,秦家庄人将努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家庄,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游览和观光,享受这块大自然赐予的风水宝地所带来的乐趣!

上山龙风水宝地(九龙缠顶风水宝地)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百科学社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755934052@qq.com,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