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奇葩说第七季决赛了,傅首尔夺下了这一季的BBKing。她本想,这也许是她最后一次冲击BBKing。
她说自己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年,有点羡慕姜思达、肖骁逐渐淡出奇葩说的舞台,偶尔回来,也是以“王者归来”的姿态打一场“友谊赛”。
忽然间觉得有些感慨,傅妈竟然已经参加了四届奇葩说。
而一晃,这档综艺竟然已经做了7年,不仅熬过了与观众的七年之痒,而且留下了不少“一直追”的观众。
在奇葩说的评价里,“好笑、开心、快乐”是非常多见的关键词。
有观众在评价里写,奇葩说见证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甚至也有朋友在评论里,一点点记下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和金句。
其实,跟大家一样,我也是那个从第一季追到现在的人。
七年了,我们从校园走入了职场,而那些当年刚踏入职场的朋友,如今也不再是青涩的职场新人。
我们在成长,这档陪伴了我们七年的奇葩说,其实也在成长和改变。
这一次,我们想认真聊一聊奇葩说到底凭什么,能连续火了七年?
2014年,奇葩说第一季开播。
在此之前,辩论在大家的认知里是“国际大专辩论赛”(后更名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样子。
——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而奇葩说里,不仅仅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舞台色彩。
官宣节目时,高晓松、蔡康永和马东三位导师的造型是这样的:
可以说,从一开始,这节目就铁了心要用从里到外独一无二的方式,改变我们对辩论的理解。
它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魅力不在于严肃庄重的氛围,而在于自由畅快的表达。
跳脱的奇葩说,像是一声惊雷,重新定义了华语辩论的样态。
一夜之间,辩论从大学校园中精英、小众的角落走入了一代人娱乐生活的舞台中央。
马薇薇、黄执中、陈铭、胡渐彪……
这些校园辩论赛中的“王者”们,从辩坛走向舞台。
曾几何时,辩论是大学校园里最小众的队伍,很少有人理解辩手们没日没夜地准备辩题,在赛场上争到面红耳赤有什么意义。
更不太有人愿意坐在辩论赛的观众席上,听双方辩手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
于是,在传统的辩论赛场上,辩手多少都带着几分孤独。
国际大专辩论赛时期的胡渐彪
然而,奇葩说横空出世,它用笑声化解了思辨本身的严肃性,让辩论不再是正襟危坐、高堂之上的精英游戏,而成为一种全民的智慧狂欢。
它成了我们目力所及之处,第一档真的让辩论娱乐化,让观点输出竞赛化的节目。
这种前所未见的新鲜感,恰恰是我们最初爱上这个节目的原因。
那时候,小伙伴之间每次聚会聊天的话题都绕不开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题。
从“举报作弊我错了吗”到“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再到“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
几乎当年的每一个辩题,都能在我们的朋友聚会上引发一场非正式辩论。
大家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喜爱的奇葩和他们的观点,而争得不可开交。
而一个节目的破圈,大概也就是从这种强烈的新鲜感和话题度开始的。
我们看奇葩说,是在看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个体,还有他们言语交锋下,丰富多面的灵魂。
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不少朋友冲着高晓松、蔡康永等嘉宾去看节目,结果却在节目中收获了更多新鲜的“奇葩”和观点。
到了第七季,也仍旧不乏为了杨幂、李诞去看节目,而爱上了节目辩手的朋友们。
新鲜感是我们爱上奇葩说的理由,但是七年了,最初的新鲜感变成了熟悉的陪伴感。
奇葩说一点点成为我们生活中老友一般的存在。
我们熟悉黄执中讲话的节奏,称他为“执中学长”。
我们称陈铭为“爱神”,期待他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上演“女娲补天”。
我们喜欢颜如晶宝贝一季又一季用“吃鸡”来深入浅出地读解辩题……
老奇葩宛如节目的底色,延续着我们对这个节目的亲切感与熟悉感,而新奇葩们,就像是节目的新鲜和活力源泉。
这一季里,我们爱上了段子手小鹿、矫健妈妈张踩铃、程序员子寅、女团成员李佳洁、东北英语姐……
在与奇葩说结缘之前,他们是海选现场毫不起眼的某某。
但是当他们站上奇葩说的舞台,普通人的标签被改写,他们因为言语和思辨的魅力,而被光照亮。
很多朋友大概跟我一样,认识子寅,是在那场“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要不要及时回复”的比赛中。
当时子寅的一段话,几乎完美诠释了程序员的职业魅力:
“这个软件要给我做,我先加一个功能,下班发消息得加钱……要想看消息,先付钱,这叫知识付费……”
看来,一旦进入各自专业领域,每个普通的打工人都会自带光环。
这时候的子寅再也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程序员,他的话,让他在这个舞台上发光发亮。
再看第一次参加就一路杀到决赛的小鹿,每一场都让人捧腹,辩论在她那里,有了像脱口秀一般的幽默和轻巧。
哪怕是到了决赛,面对“奇葩星球为了提高效率发明了不睡觉药,该不该投入使用”这样的辩题。
小鹿也能随口抛出“如果睡觉是一种病,我宁愿长睡不起,病入膏肓……”这样让人笑个跟头的段子。
这种即时造梗的能力,显然是一位脱口秀演员优于普通辩手的地方,也是小鹿作为今年的新奇葩,为我们带来惊喜和笑声的独特方式。
在不断迭代的新奇葩之中,奇葩说似乎找到了保持新鲜感的秘密。
在新与老之间,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看到了这档“网综扛把子”的优秀素养。
其实今年不只是选手,甚至连嘉宾刘擎教授,也成为大家新晋男神,与薛兆丰教授正面“对决”,以哲学的魅力化解着一个个难解的辩题。
有媒体将刘擎教授称之为这一季的“扫地僧”。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哲学的终极魅力就在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本身,与辩论可谓是殊途同归。
就是这样在每一季选手和嘉宾的变化之中,奇葩说葆有了灵动的生命力。
在新人和元老的变与不变之间,奇葩说成了我们琐碎生活中,最为长情的陪伴。
更美妙的是,在这7年里,无论对观众还是对奇葩而言,奇葩说的陪伴都是双向的。
不仅仅是看节目的我们一点点成长了,连节目中的奇葩们,也在经历着各自人生的发展变化。
就像是陈铭在比赛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来参加奇葩说,我女儿刚一岁多,现在我女儿都上小学了”。
奇葩说给我们带来的陪伴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流逝,更是它对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在场和参与。
7年前看节目的第一批90后,今天已经开始迈向3字头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变了,从校园到了职场、到了婚恋、到了家庭。
于是奇葩说的辩题陪着我们一起变了,如同老朋友般操心着我们的日常。
就像这一季里非常出圈的辩题,“作为职场新人,老板不喜欢我,要不要主动辞职”。
这个辩题如此普通,却又如此真实,它轻易地戳中了我们普通打工人的日常小心思。
奇葩说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友,为在职场磕磕绊绊的我们,操碎了心。
为了视角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这一场还特意请到了一些“老板”来聊这个话题。
而节目里杨天真的话也确实为我们看待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工作要有一种渣男心态,时刻保持自己在工作中的可能性……”
杨天真带来的老板视角,几乎为我们打工人开了天眼加外挂,看看弹幕里满屏飘过的“牛X”,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对奇葩说情有独钟。
——当我们的生活开始被工作和琐事填满,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少的时候,奇葩说把那些每天都在发生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摆到了台面上。
这些话题琐碎、普通,但却是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或是那些放空的时刻,脑海中会划过的好奇。
就像是这一季决赛的话题:面对一颗可以提高效率的不睡觉药时,我们到底要不要吃?
乍一看,这话题好像离我们生活很远。但是又真的远吗?
被系统吞噬时间的外卖小哥,与时间赛跑的买菜员,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的打工人,哪一个不是在为效率而战呢?
这个看似形而上的决赛辩题背后,是一个个在平凡的岗位上与时间赛跑的我们啊!
当我们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螺丝钉,能选择提高效率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呢?
席瑞说:“大胆向前走吧,科技的问题,就交由科技去解决”。
傅首尔说:“我不想丢失我的梦境,如果你曾经睡着过,你永远不会忘记那种美妙。”
在竞技的赛制下,辩手的好胜心,让每一个观点都如同利剑,在言语的打磨之中愈加锋利,直戳我们内心。
那些我们囿于口才而无法说出的话,他们用逻辑严谨又好笑有趣的方式替我们讲出来了。
那些我们左右游移难以言说的困惑,他们抽丝剥茧,一点点掰开揉碎,笑着说给我们听。
言语的魅力被反复激发、不断放大。
纵使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是在奇葩说里,无论你支持还是反对,奇葩们都给了我们足够多被世界温柔以待的理由。
他们用故事、段子和智慧,让我们相信,立场从来无关输赢,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在向我们证明,这世界上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尊重被善待。
辩论是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的传统规则下,逻辑原本应该是唯一标准。
但是当辩论走进奇葩说,逻辑、言语都成为衬托每个选手个性的背景。
他们的个性有一万种,闪闪发亮的方式就有一万种。
这才是奇葩说让我们一直追一直爱的原因。
学院派的黄执中、陈铭、席瑞、梁秋阳。
生活派的傅首尔。
一句话把人笑出三个跟头的脱口秀派扛把子小鹿……
奇葩说的好,其实不在于“奇葩”,而在于“说”。
它用语言的魅力,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或许被报以白眼的“奇葩”们,被温柔以待。
当傅首尔和小鹿共同站上争夺BBKing的赛场。
一个是坚持了五季的老奇葩,一个是首次入局就杀到决赛的新手。
傅首尔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参加奇葩说的情景。
“当时导师们问我,凭什么我要留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我说因为我够普通。我的存在就是代表普通人的声音。”
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个普通的傅首尔,已经成为舞台上发光发亮的BBKing 。
她让我们看到了奇葩说这几年来在不断的求新求变中,那个不变的内核——让每一个或奇异或普通的独立个体,都能因为表达而闪亮。
就像终于拿到BBKing的傅首尔说的那样,“奇葩说让我成为了一个闪闪发亮的自己”。
从普通人到BBKing,言语和思辨的魅力让平凡女孩也能发光。
聊到这儿,必须向大家承认,其实一个多月之前,我们有幸在决赛录制现场见证了傅妈的夺冠时刻。
那场录制对其他观众来说或许算是一次有趣的经历,但是对和我一样曾经是辩手的朋友而言,现场见证而且是亲手票选出四强和冠亚军,某种程度上,算是对辩手生涯的一次回望。
看着傅首尔拿下BBKing,如神奇女侠般披上披风时,忽然有些感慨。
——在2014年奇葩说诞生之前,一个辩手的职业生涯终结在他踏入社会的第一天。
而在奇葩说诞生之后,辩手的辩论生涯被不断拉长。
甚至,辩论与表达之间的界线被打破。
一个长于辩论的人,是可以受到欢迎,乃至以此为业的。
七年了,奇葩说就像录制现场用了七季的拍拍钮一样。
七年如一日,为每一个因为思考和表达而散发魅力的普通人而闪亮。
当我们在现场为了测试而按动红蓝键,看着大屏幕上的数字一点点变化的时候,辩论所代表的自由选择与公理道义似乎又在观众手中完成了从言语到裁量的闭环。
如果要聊奇葩说的初心,我想大概就是观众席上用了七年的拍拍钮吧。
七年了,仍旧灵活闪动。
始于新鲜,陷于陪伴,忠于表达。
这大概就是奇葩说这么多年一直能让我们心心念的理由吧。
而节目中那些永远灵动着、思辨着的奇葩们,让我们不禁期待,下一个七年,我们又会见证一个怎样的奇葩说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