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简介
在王村驻地西约八公里处,北纬36°31\',东经120°45\',位于即墨东部,钱谷山东麓,鳌山湾与丁字湾之间陆地最狭窄处的中央。东边是一片盐碱地,西与金口镇山东村相望,南临卧龙村,北靠603省道周王公路。
有居民约490户,1600余人。
村东三公里处有南北向潮沟,据说以前,这条潮沟贯通南海和北海。每逢天文大潮,南北两湾的潮水可在村东北处汇合,形成南北贯穿、宽达百米的水面,将东部地区与陆地隔开,俨若孤岛。因此即墨东沿海地区将这一潮沟以东的区域称之为岛里,以西为岛外。
村名浅议
因海防,徐氏堂叔兄弟三人从云南迁徙至此。一人往北到了海阳朱皋,两人往东,据说应归雄崖所管辖,沿钱谷山山阴官道东行,至东麓,发现有西北东南向山泉溪流形成的一湾清水,湾中菖蒲繁茂,摇曳在海风碧水中,令人心旷神怡,当时又适逢大潮,一片汪洋,二人望洋兴叹,去不了雄崖所,便留在了这菖蒲湾边,占产立村。
二人因为占地不均,负气分家,兄在东,弟在西,徐氏便有了东西支之分。
因为住户大多在菖蒲湾上游,所以称为蒲湾头庄(“头”在这是上游的意思),民国时始称蒲湾头村。
蒲湾头地处沿海,盐资源丰富。民间晒盐,没有专业场地,只能利用退朝时,将潮头的碱土取回,土法提取,加工淘汰的碱土污染土地,搬回海里又费力,有的人干脆倒进了菖蒲湾里,日积月累,菖蒲湾便被填平了,据说这就是菖蒲湾消失的真正原因。
隶属沿革
明清时期,隶属东移乡高旺社。
民国前期,隶属东海片东移区。
1929年,隶属即墨县第三区王村区。
1943年8月,隶属即东县第三区。
1944年4月,隶属即墨县王村分区。
1945年7月,隶属即东县第六区王村区。
1950年12月,建卧龙乡,隶属王村区卧龙乡。
1951年1月,建立米山乡,隶属王村区米山乡。
1956年3月,米山乡并入山东乡,隶属即东县店集区山东乡。该月两即合并,隶属即墨县店集区山东乡。
1958年6月,撤区,隶属即墨县山东乡。8月,并入皋虞乡。9月,成立公社,隶属皋虞人民公社。
1963年6月,隶属王村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公社,设镇,隶属王村镇。
2012年8月,隶属田横镇。
徐氏家传道教
徐氏祖辈家传道教信仰,尚道之人喜食菖蒲根茎,择蒲溪清流居住。传说始祖卜居之时,唯见这蒲湾清池,心往意合,终为驻足。由此观之,这也是在道教理念下选择了这一宝地。而后,纵然家贫,也不忘供奉三官神位。待到日子稍为富足,便建庙摆堂。其家传三官庙的香火,一直延续到民国。庙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拆除。
村南岭本家田地里有“道士茔”,五处坟头至今尚存。
孟氏“优免碑”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吉烺将清时几位帝王对孔孟宗族的御批录于族谱,以彰显名门荣耀。后来蒲湾头村孟姓族长孟兴轲率族人赴邹县续谱,抄录了乾隆帝的御批。回来后,雕凿于石碑上,立在祖庙中。称之为乾隆赐的“优免碑”。
该碑用汉白玉石雕凿而成,正面镌有“圣旨皇恩”,背面有“优免孟氏差徭碑记(碑文在此不详写了)”。一经立起,该村孟氏无不引以为荣,官不敢差,民不敢欺。成为了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护身符。
清末数修黄河,全民服徭役,各地捐物料,百姓苦不堪言,即墨境内,唯独该村孟姓凭借优免碑未出工,未交物料。以此为例的大小殊遇很多,在此不详细叙述。后来村中外姓人编了一段顺口溜:
乾隆帝,心太偏;对黎民,不一般。
孟门子弟不出差,赵钱孙李分着摊;
恩恩怨怨和成团。
优免碑,真灵验;你也馋,他也馋。
等到我家出圣人,立座大碑顶着天;
管教皇帝跪碑前。
后来清帝逊位,民国当权,族人慢慢的失去了这把保护伞。五四运动浪潮打来,为保护御碑,族长孟吉宗同人将碑拉倒藏起。几年后反孔孟的声浪逐渐平息,又将碑立了起来;1941年春,因不出差的言语触怒游击队头目,扬言抓人砸碑,吓得族长又拉倒藏起。1945年秋,全国高呼胜利的同时,又将碑立起;1966年秋,文革破四旧,族长孟广祚再次拉倒,深夜埋在孟广丰家照壁底下。
呜呼这三立三倒,可见孟姓盛衰。
居民姓氏
全村居住有徐、孟(均百户以上)、姜、韩、赵、宫、房、李、史、戴等十多个姓氏。
徐姓
明永乐时,最早来到该村定居。前文已详细讲述,这里不多加文字。
命名定式(自十五世起)
学(文)振德立永 克绍瑞兴初
孟姓
明永乐十四年(1416)五十六代孙希灵自河北调任鳌山卫千户,封武略将军。正统五年,希灵去世,子早亡,其弟希善袭千户职,传至六十一世宏儒,抗后金兵败被削职。明末清初部分族人由鳌山卫迁居蒲湾头。
命名定式(自五十六代起)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姜姓
清初,六世祖母张氏携四子自莱阳迁来即墨。长子次子随母居城南庙头村,三子早卒,四子姜广迁来蒲湾头。
命名定式(十四世即迁即墨九世起为)
克承修文德 永守显瑞兆
崇本乃绍业 孝友正培宗
学喜信兴志 振华玉仁善
韩姓
分两族。一族系鳌山卫迁来。另一族系温泉南行人,迁至店集枣杭村,清时由枣杭迁来。
房姓
明永乐年间,房氏与金姓、万姓一同由云南迁来,房氏在凤凰山后立村,称北阡,六世时部分迁来该村。
赵姓
据族人讲述,由店集八戈庄迁来。
宫姓
据族人讲述,由丰城宫家大丈村迁来。
李姓
据族人讲述,在清末由金口李家周疃迁来。
村庄烈士
徐德明,1923年4月生人,1946年2月参加革命,即东县王村区队战士,1947年5月于即墨县上下疃战斗中牺牲,安葬地点即墨烈士陵园。
姜修彦,1926年生人,1946年入党,即东县大桥区联防队武装干事,1948年2月于卧龙村牺牲,安葬地点蒲湾头西北。
孟广成,1935年3月生人,1946年2月参加革命,即东县警卫营战士,1948年8月于即墨县林戈庄牺牲,安葬地点林戈庄。
孟昭进,1922年1月生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1951年9月于朝鲜金城牺牲,牺牲时隶属志愿军27军80师238团7连,安葬地点朝鲜金城。
知名人物
徐房氏
为古青社里巷(今金口古阡)人,十五岁嫁蒲湾头徐田,年二十得一子,刚满周岁,徐田病逝。当时家中贫困,公婆年老。次年春,父亲令其改嫁,房氏不从。其后,房氏勤工纺织,躬身农务,孝养公婆,抚育孤儿,家道渐以充足。后来二老善终,家业人丁两旺,至孙辈,家门已拥田三百余亩,两世见孙,一门五世。善举闻名乡里。乾隆版《即墨县志》已有记载,另有杨氏所书碑文一篇,可供参赏。
房高仰
道光二十六年及第丙午科武举,官授登州镇标右营千总。光绪六年,归里,因其官廉德重,登州士绅军民赠万民伞。
孟广森
中共地下工作者,经常出入国军区域,不顾安危,巧妙周旋,出色完成任务。
参照书目:
《即墨县组织史》、《即墨姓氏述略》、
《即墨村落姓氏概况》、《即墨县志》、
《即墨县地名志》、《即墨谱牒》等。
本次编辑,主要借助了一些资料的参考,以及朋友们的线索提供,才能够得以完稿,在此致谢。
不过,偌大的一个村庄,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并非这短短的千百万字所能展现的。由于本人能力及文化水平有限,缺漏在所难免,尚望明知者增补。
岁月流逝,时光不返。过去的已然成为了历史,随时间推移仿佛会永远尘封,这要靠文字来承载那些需要被留住的记忆!
作者:李琳生,字永贞。文史爱好者,零一辛巳年冬墨邑生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