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托田在湖南平江县,属三市镇管辖。旧时亦有“托莲”之称,源于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功高细柳,泽普爱莲”的传统。周姓族人爱莲的圣洁与品位,托田周家又是望族大家庭,因而有“托莲”之说。然周围地名除托田之外还有肥田、宦田、小田、长田等地名,笔者仍采信“托田”之名。
托田周家迁平始祖儒公,字上珍,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岁。于宋神宗熙宁年由江西义宁州璪头(今修水县渣津镇)迁居湖南平江县东乡塘口。殁年失考,葬于塘口白源周公岭。夫人王氏,生子敬初,敬初公生子太清、太庆,庆为托田始祖。自儒公始,历时千百余年,传承三十余世。开枝散叶于全县以及湘、鄂、川、皖等地区。
儒公后裔传至第六代周可从来到三市托田安家落户。传到第十六代的子眷公育有四个儿子,分成四房,其中第三子周兴珩,字楚白,就是第三房,定居托田成为远近闻名的“老三房”。
周兴珩有两个儿子永遇和永遂,永遇生有12个儿子,又分成12房,永遂有8个孙子,又分成新八房。老三房从此人兴财旺。
托田周家老三房就是从继熙公开始兴盛,到子眷公和其第三子周兴珩开始造就了老三房的辉煌,成为名门望族。而且一发不可收,绵延几百年。
周家老三房在托田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曾经拥有二十多处楼台亭阁花园式的建筑。有球园、大园、函园、桂花园、茅家园、梨园、四方园、檀树园、五斗园、会光园等游玩歇息场所,还有老三房、西新屋、东新屋、上易山、下易山、霞山、湖塘、鹤垅屋、广福堂、敦睦堂、德胜庙等建筑。至清朝年间楚白公扩建老三房正屋,大厅九进,后有人告状,僭越了朝廷建筑规格而拆毁了后两进,成了后来的七进。同治年间文斋公重修的“鹤垅屋”采用中西合璧式的江南风格,其富丽豪华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些历史上的建筑遗址依稀可见,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看见过大部分建筑。其宏伟壮观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其拥有田土据传有十万余亩,收租每年有十万担到仓。其银元都是从汨罗江整船装回来的。全盛时期,有12条大船可通江达海,在岳阳、九江、南京设有周家码头及客栈。
二
在农耕社会,要如此富有、达到周家老三房的规模是很少见的,单靠庄园经济,买地收租,耕读传家是难以达到这种繁华程度的。那么,老三房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呢,残存史料和周家的记载都隐而不说,至今都是个谜。
按《平江周氏通鉴》记载,其迁平始祖儒公是宋朝仁宗天圣二年即公元1035年迁入平江东乡塘口,其后裔周可从迁居托田,第十六代孙周兴珩是老三房始祖,按二十年一代推算应是在1355年前后,而这个年代正是元朝至正十五年,这时正是元朝后期战乱时期,属于徐寿辉治平五年,张士诚天祐二年,韩林儿龙凤元年,群雄四起,战争连年,到后来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平江深受其害。如此世道莫讲发家就是保家都难。那么老三房迁居托田如果按三十年一代计算便是1515年,是明朝武宗正德10年,那时的平江人口稀少经济还很萧条,全县仅有6万多人口,不可能出现如此繁华的大户人家。而按周氏通鉴记载是清朝的康熙年间,到了1700年前后,将近七百年历史应该不是十六代了。按周家人讲迁平始祖为宋朝是没有错的,因为宋朝黄庭坚与儒公都是义宁人,黄庭坚还作客于平江长寿塘口的周家。由此推算托田周家老三房不会是十六代而应是二十六代人了,因为700年的时间繁衍应在二十代以上。
从时间上看,托田周家在清朝康熙年间大概是公元1700年前后开始发家一直到清末民初,二百多年长盛不衰,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据其后人披露,其第一桶金是做盐商所得,赚得盆满钵满。
清朝盐商沿袭明朝的制度,基本上实行封建的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到指定地区销售。领取盐引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现在的营业执照,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清廷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要交纳巨额银两方可。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垄断经营的权利和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清代的盐商,还有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的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同职能,其中以总商的势力最大,垄断引窝,坐收巨利。
这是一个官商勾结的行业,盐商与各级官府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官府的支持寸步难行,这也是封建专制的一个利益链。清朝康乾两朝尤甚。康熙帝每次南巡,都是盐商承办差务,供亿浩繁,以博康熙帝的欢心。由此看来,盐商是一个赚大钱的垄断行业。盐运使更是一个肥缺。据周氏通鉴讲,托田周家老三房的银子是用船从汨罗江运回来的,最多的一次是运三船银子至托田。银子用船装,可见其利润丰厚。
有了这个盐商的身份,家大业大,有了钱又可以结识官府和豪绅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广西一个省的税收经常征收不到位,朝廷也没办法,于是就将广西省的税收征管打包公开招标征缴。托田周家中标,与朝廷分成获得了巨额财富。可想而知,周家中标除自身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肯定是背靠大树、依附官府而成功。
从以上可以看出,周家发家,是在平江之外赚的钱,而把钱运回家在平江消费,成就了他的繁华。其发家不是靠盘剥土地、获利于地方的土财主的聚财方式。
三
周文斋(名绶)造就了托田老三房的再次辉煌。
周文斋是周永遂的曾孙,祖父周承恭从老三房分家后自立门户,住在鹤垅屋,父亲周宗基曾任按察司照磨、晋封光禄大夫,母亲余氏贤淑勤劳,母凭子贵,被光绪帝封赠为一品夫人。周文斋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聪明伶俐,从小志向远大,敢作敢为。他出身于大户人家,读书识礼,不事生产与经营,又不注重治家理财,长期坐吃山空,又要图虚荣讲体面,以致入不敷出,家道中落。周文斋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与富家子弟打牌赌钱,最后输光了所有家产。周文斋已经从富二代到被人轻视、蔑视,后发展到厌恶的程度,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生存,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激发了一个血性男儿要外出闯天下施展才华的雄心壮志,在万家团圆的大年三十的鞭炮声中,他当着家族众人的面发誓,今天离家出走,来日一定要大富大贵,风风光光才回托田老家。他的誓言果然兑现了。
周文斋离家出走是为了改变命运,冒风险也是迫不得已,心里很漠然。他不知路在何方,跑到庙里请大神指引前程,心里默神,往南是阳卦,往西是阴卦,往北是巽卦,可是卦扔下去,两片卦都竖起来了,机灵的他见卦大喜,自我安慰说大神都说我是立得起来的角色,头也不回往东方上去了。一路乞讨来到了江西九江,身无分文的周文斋看到了一面“曾”字旗的地方在招兵,他别无选择投入了曾国藩的湘军。招兵的见他身材不高,但头脑灵活又有文化,便将他编入伙房营。
曾国藩的湘军是奉旨招集的地方武装,朝廷没有粮草军饷供应,仅给筹饷的政策,军饷全靠自己筹集。后勤保障是湘军之重。湘军首领也十分看重筹粮理财的能人。也该是文斋公时来运转,走对了地方,找对了人,找对了事。一进军营就干筹饷这件最适合他的差事。他有文化,受其父亲的影响,按察司照磨这个职务就是负责财务监督与审计的官员,善于算计,精于理财,写算俱全,头脑灵活,又具有在社会上和哥儿们混过的经验,也善于见风使舵,重感情讲义气,不到一年功夫,周文斋的筹饷风生水起,地方官员、富豪乡绅都乐意配合文斋,次次满载而归,地方官府都为周文斋乐于筹粮筹钱,军中官兵对周文斋发自内心的佩服与赞扬,大大缓解了湘军后勤的供需矛盾,成了湘军曾国荃的后勤首领。
文斋公筹饷理财的卓越才能,引起了主政湖北的胡林翼的重视,与曾国荃私下交换,收归为自己的部属,周文斋自己也就既富且贵,官运亨通。
左宗堂收复新疆,朝廷让左宗棠点兵点将,左帅大军亲征,后勤保障第一要务,左帅反复权衡,这等差事非周文斋莫属,于是又向胡林翼求援要人,胡成全了左宗棠,周文斋为收复新疆大展鸿图,并被授予甘肃按察使(臬台)。从《周氏族谱》记载中看,文斋公的高祖、曾祖、祖父母、父母及兄弟都被皇上诰封嘉奖,由此可见,周文斋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斋公的巨额财富来自于战争,来自于曾国荃、胡林翼部下掌管了筹集军饷的后勤总管的职位。人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筹饷多年,上交了大部分,自己留小部分,累积了巨额财富。
其次,湘军所缴获的财物名义上都用于军需开支,缴库收入是一笔糊涂账,有不少进了私人腰包,这其中文斋公也是有利可图的,许多时候就是集体私分,军官们和文斋关系好,文斋又是军饷总管,有好处的份子都会按数送给文斋。这是文斋积累财富的途径。
三是将军们打了胜仗,获得了大量的财物,作战时不能带在身边,都要私自委托他运回老家,他可以从中得到大量的分成收入。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军需采购收受好处费。也利用公开的后方转运粮草与遣返伤兵的兵站做生意赚钱。
民间传说文斋在甘肃臬台任上,揭皇榜获取了巨额财富。当时朝廷的精力在剿平太平天国和捻军,无暇顾及西北的治理,致使甘肃等地的税收几年都收不回来,朝廷也无办法,索性将其打包拍买,文斋揭了皇榜,所得与朝廷对半分成。此举又使文斋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文斋公筹饷业绩辉煌,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又善于协调同僚与上司的关系,左右逢源,屡次获得嘉奖,于公于私都得到了好处。既中饱了私囊,又保证了湘军的供给需求。文斋虽运筹一方,筹饷有功,却鲜见载于正史,个中原因是许多上司都与文斋暗箱操作进行过利益分配,其中猫腻不能见诸阳光。故此,上峰给文斋报请朝廷颁旨给文斋的大都是“空头支票”般的精神鼓励。
文斋带着巨额财富重回故里,又托起了周家老三房的辉煌。平江湘军李元度、张岳龄、余虎恩等人名声比文斋公大,实惠就大大的不如文斋公。李次青手中拮据时,经常到老三房来帮忙,老三房大小事包括生了小孩做三朝酒他都乐意纡尊降贵前来参加,老三房接济李次青的银元铜钱都是用箩担挑的。次夫子(李次青)每次写幅字送来,文斋公就知道次夫子手头又紧张了,立马派人送银子过去。
四
老三房的发展也有周家刘祖婆的功劳。
老三房的创始人周兴珩,字楚曰,他拥有了财富之后,最迫切希望的就是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可事与愿违,原配徐氏、继娶杨氏、续娶张氏、再娶吴氏均没有生男孩。旧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兴珩公想儿子想到了神魂颠倒的境地,成了一大心病。有一次梦中梦见一位白发仙翁指着一位“头戴宽沿紫金冠,身穿披肩倒毛衣,脚踏锦缎五爪鞋,手执降龙天网棒”的健壮少女给他,周兴珩大喜,惊喜之后才知是个梦。周兴珩依照梦中少女的装束长相,带着家人四面八方探访。
距老三房四里之外樟树垅的小山冲,住着一位刘姓人家,主人靠干篾匠活营生,有个十六七岁的没有裹脚的姑娘,青春漂亮,身体健壮,浑身充满了生命力。兴珩公一天暗访到此,正是雨后青山近,斜阳映美女,看到了这一少女与梦中所见一样,她戴着父亲编织的紫红色油纸斗笠,穿着棕丝编织成的蓑衣,脚踏一双镶着多种颜色布条的草鞋,手持捉鱼的长柄浪兜,在小溪边捞鱼虾,其时正好有彩虹,少女身上散发万道霞光,看得兴珩公如痴如醉,连声说就是她,择吉日隆重地迎娶了梦中少女刘满玉。刘满玉勤劳俭朴,贤惠公道,下得厨房,上得厅堂,识大体,知书达理,略有文墨,又练有拳脚功夫防身。迎娶第二年就为兴珩公生了一个大胖子取名为永遇,后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永遂。永遇喻意为遇到了仙人指点,永遂喻意为遂了心愿。五十多岁的人了,老牛吃嫩草,又老来得子不亦乐乎。
乾隆二十年,享年62岁的兴珩公溘然长逝,留下了偌大的家业靠不满三十岁的妻子带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支撑,觊觎其家产的人不断挑衅这孤儿寡母,强行索要资产,刘祖婆毫不示弱,持大刀或梭镖守住仓房。他一面大力兴办修路建桥造福民众的慈善事业,以博取家族和乡邻的支持和爱护;另一方面精心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使他们成为有作为的人。由于她 品德高尚,贤惠一方,又会料理家事,使周家不但保住了资产,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兴财旺。儿子老大永遇三个老婆,每个老婆都生四个崽,后来分家十二房,老二八个孙,成八大房。刘祖婆于乾隆41年享年50岁驾鹤西去,从此她成为托田周家历史上最令人尊敬的祖婆。每年举行祭祖时,都要拿出刘祖婆穿过的一双绣花大布鞋和用过的大刀进行瞻仰祭祀。
五
坊间说起托田周家老三房,都会津津乐道传颂周家“穿眼对金钱,富贵万万年”的传奇典故。
故事发生在康熙四十年秋,继熙公殡天了,丧事办得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做了十天法事。周老爷主事,对风水八卦特看重,不惜重金请了三个(阴阳)地理先生,选一块好地安葬。三位大师选了三块好地,李大师选的地叫“金龟守财”,邱半仙选的地叫“金殿叩首”,张大师选的地叫“金钱落地”。据三个大师讲三块地都好得下不的地,周老爷也是“多了师傅乱了神”,不知听谁的好,只差两天要下葬,葬地还没定下来,心里十分着急,走路也走得快,心里念着三块地名,一不小心踩了躺在地上的跛脚乞丐,乞丐“哎哟”一声,周老爷随手丢了一把铜钱以示赔礼,跛脚乞丐见钱眼开随口说了一句“金钱落地,好啊”,周老爷闻言大喜,以为神指点就选了第三块地“金钱落地”。
旧时风水先生选地不点真穴,有句行话叫做“踩脉容易点穴难”,点了真穴会瞎眼。那天晚上刚好有个小丫环到楼上取东西,偷听到了张大师两师徒的一番对话,张大师告诉徒弟,明天葬坟的准确穴位是牛睏氹的凹处,我放了一块石头作为记号,方位是朝南正对前方坳头山穿眼石山阳光透射的穿眼处。届时我踩着石头说葬在此,你就站在前面三丈远的地方说应在那,我们两个争论不放让,主家定会折衷葬在中间的。徒弟佩服师傅高明,忙问什么时辰下葬,师傅说“人骑马,马骑人,鲤鱼上树正时辰”。小丫环躲在窗户背将师徒俩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悄悄告诉了周老爷,周老爷又一次大喜,拿了十两银子赏了丫环,叮嘱她不要对别人讲。
第二天送葬,周老爷安排就绪,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前来观看的人山人海,铳炮喧天,锣鼓唢呐一路吹吹打打,走走停停,哭哭啼啼到了“金钱落地”的风水宝地。周老爷和家人静候奇迹出现,果不其然,只见人群中有一人骑白马走来了,一会儿又见一人肩扛木马走过来了,就是不见鲤鱼上树,只是人群中发生一阵骚乱,原来是有一人手提鲤魚把别人的衣服弄脏了发生了争吵,只见提魚的人把鲤鱼往树上一挂,和别人理论去了,这里家人见状,振臂一呼,“良辰已到,开始下葬”,准确无误地把继熙公葬在了“金钱落地”这块风水宝地,正对准前面的穿眼处。“穿眼对金钱,富贵万万年”由此而来。此坟直到1958年大跃进被毁,改为耕地。
老三房发家在托田,不但阴宅选得好,阳宅风水也不错,坐北面南,前面开阔有名堂,汨江从东往西流,有水不见水,唯有财源滚滚来,东有九龙汇水、菖蒲垅、板草垅、九曲垅、五斗垅、猪婆垅…西有黄龙摆尾,北有靠山,枫神林立。老三房又是盆形地貌,藏气聚财。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才有长发其祥之福。
六
托田周家老三房,在平江属于显赫世家,名门望族,而且长盛不衰。子眷公创业开基,兴珩公造就大业,刘祖婆的中兴保业,文斋公的再造辉煌,使老三房连绵二百年荣华富贵,打破了“官不过三代,富不过五代”的历史魔咒。这其中既有机遇际会,又有主观努力的结果。纵观其发家史有几点是值得回味的。
老三房的周家读书人多致仕的少,周家子弟大都饱读诗书,但为官的少,兴珩公时认为周家只富不贵,没有人当官,就拿银子捐官,为老二捐了个“赐进士出身”,知湖南岳州府,以撑门面。周家读书人大多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为仕当官没有追求,出了一大批专家教授研究员等专业人才。如周勺泉,北大教授,植物化学专家;周烈成,联合国工发组织负责人;周蛰存,毛泽东的老师;周砥中,国家空军歼七歼八战斗机的研究专家;周述之是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周治中,国家筑炉专家;周令钊教授是国家级画家,享有“国家名片设计师”称号。像这样高级专业人才有六十多人。周家所办的“敦睦学校”,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办到1952年。著名的北大图书馆长、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周勺泉,留学日、英、法、德等国,曾推荐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抗日战争期间回到平江,亲自担任敦睦学校的校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北大教授任小学校长,为平江近代教育史上一大佳话。
老三房长发其祥,至现在老三房的后裔湧现了一大批企业家,其生产经营规模在一亿以上的企业有十多家。周水清在云南经营熟食、房地产、娱乐业等,成为工商巨子,其规模达七八十亿资产。周劲松经营熟食,在平江、岳阳、郑州等地办厂,达到了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规模,去年曾向平江缴税几千万,今年有可能会超过一个亿的税收回报平江。这些新时代的工商巨子,承袭了老三房的好传统、好家风,延续了旧时的辉煌,应验了“穿眼对金钱,富贵万万年”的传奇。
周家人虽然对当官不感兴趣,但在官场行走游刃有余。从子眷公、兴珩公做盐商看,能坐收巨利,垄断经营,还可世袭,没有官府支持、没有广泛的人脉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揭广西税收的皇榜,没有硬的后台支撑、没有强有力的官方背景,谁敢拿下朝廷都办不好的事,并与朝廷对半分成,收入回报丰厚,一般的实力想都不敢想,而老三房硬是把它做下来了,硬有才牛皮。
文斋公的为人更值得玩味,一个筹饷的后勤官,是最难当的,一人难合众人意。文斋公为人处事左右逢源,上下协调,湘军满意,地方官乐意,同僚们佩服,自己又赚得盆满钵满,也没有人反腐,而且都为他唱赞歌,曾国荃喜欢他,胡林翼喜欢他,左宗堂也喜欢他,朝廷把他家祖宗几代都诰封了个遍。在湘军也好,地方官员也好,都要协调都要摆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文斋公的为人之道,拿揑有度,进退自如,不能不说是他为人的一门艺术与品德。他是游戏于官场之中的骄子。
老三房对上行走于官府,结交于名流,对下行善于民众,注意培养人脉关系,一直沿续到民国,托田周家与国民党、共产党渊源很深,与蒋介石、毛泽东都有私交。如周冠南与蒋介石是保定校友,蒋介石曾为周冠南的前辈题赠“湘人周绶,靖国功著,帷遽渥宠”之匾,请周到黄埔军校当教官,陈赓、胡宗南都是其学生,因周通共,蒋介石对他没有追究,只好安排周往巴西当武官。周蛰存在长沙教书,是毛泽东的老师,周勺泉与杨昌济在日本留学,结下了深情厚谊,后回国在北大当教授、北大图书馆馆长,安排毛泽东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周昆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任一方面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
老三房做慈善,修桥修路是造福民众的最大善举,而且是大手笔。最值得一提的是文斋公凭一家之力从托田到平江县城将近60华里的青石板大路,穿越十几个村,三十多条江河溪流,兴建四个渡口码头,修建三十二座大小石拱桥,路面宽两米,路中用青石板或麻石铺就,每隔4一5公里建一凉亭,共建七座凉亭供过往行人避风挡雨歇息。
青石板路
后来文斋公又从托田往南过汨罗江,经青山、田陌、官塘、宝峰、止马、大桥、大源、长冲到甲山修路,在三阳街码头与三市到县城主干道交汇。按当时造价计算这两条环汨罗江中游的道路投入银子12万多两。除此之外县里修建文庙、武庙、天岳书院、后来的启明女校等公益事业,老三房都是慷慨解囊积极资助。老三房的善举在地方有口皆碑,行善积德,造福一方。
周家的船队往来于汨罗江从来没有人打劫,周家的宅子从不进小偷,做贼打劫的都感叹:“他们太仁义了,下不了手。”周家设有“广福堂”,专做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设有“敦睦堂”办义务教育,共产党的吴克坚、钟期光、欧阳文、吴溉之、李握如等有的在“敦睦堂”读过书,有的接受过周家的资助。
以上这些都是老三房长发其祥的外在表现,其长盛不衰不是“穿眼对金钱,富贵万万年”风水,而是周家良好的血脉传承和家风家教,来自于“濂溪世德,细柳家声”的传统,来自于“孝为先、礼为上、和为贵、诚为信、德为本”的治家立业的理念。几十代人自强不息,耕读传家,团结奋斗,内造人品,外造人脉,普结善缘,与时俱进,造就了托田周家的辉煌,成就了周家的事业。
戊戌秋月于平江六味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